回到顶部
《人生中的一本书》征文
人生中的第一本书
2011-01-06 12:05:28 来源:光明网 薛正昌  查看评论 进入光明网BBS 手机看新闻

二十多年前,写过一篇近3万字的近代人物传略,在一家高校学报刊出后,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近代史专辑全文复印转载。缘此,鼓起勇气,增加了信心,萌生要写一部人物传记的想法。

数年后,《董福祥传》完成了。年轮转序,四季更迭,在时间的夹缝里没有懈怠。传主主要活动在清朝同治、光绪年间,早期曾起义反清,在甘肃东部地区与清军作战,官方文献里记载他的麾下已有十余万人,活跃在黄河以东至陕北的广大地区,是一支重要的反清力量。左宗棠进兵西北后,通过战争的形式收编他的部队,并将其组建成“董字三营”,曾参与镇压西北回民起义。之后,随左宗棠进兵新疆,南征北战,东征西剿,彻底粉碎了阿古柏妄图分裂新疆的阴谋。新疆失地收复后,他以喀什噶尔提督的身份驻防新疆十余年。中日甲午战争期间,以甘肃提督东调驻防京畿,不久参与了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、抗击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阻击战和防御战。清政府与八国联军议和后,他以“祸首”的罪名,被清政府削去甘肃提督之职回籍。就是这样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,留下了大量而丰富的史料。写他的传记,大量的史料就要靠行万里路去淘。北京去了,新疆也去了……最难忘记的还是在甘肃省图书馆。此前,还有个小插曲,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有一位未曾谋面却书信往来多年的老乡米先生,他在这里做业务副馆长。我去找他,先生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。同时,他还给甘肃省图书馆邵副馆长写了一个纸条,大意是要他照顾我这个远道而来的小老乡。那时候年轻,囊中羞涩。多住一日,就多一日的负担。米先生最理解。

兰州大学离甘肃省图书馆很近,我就住在兰州大学招待所,房费便宜,还清静,校门口有各种小吃,在兰州二十多天的日子就这样开始了。

甘肃省图书馆藏书丰富,尤其是西北文献部,这里有我要集中翻检的内容。开始,我跟着馆里的老师上下班,他们上班了,我是第一个读者;他们下班了,我最后一个离开。几天后,心里就怪焦急,下班后到睡觉前没有事做。好在几天下来,与图书馆负责借阅的几位老师混熟了,便生出一种奢望。我知道,图书馆的藏书只能在馆里阅读,是不能带出的,这是制度啊!但我还是大着胆诉苦:我是自费查阅资料,下班后到晚上休息前这段时间闲着没事,但需要翻阅的资料还很多,能否每天下班时破例借几册带回招待所,第二天上班还回来。负责借阅的老师非常理解我,答应给以方便。从此,每天下午下班时抱着书离开图书馆。人回到招待所了,我的身份证留在借书处。

书借回来了,我真是辛苦了。当天下午借回来的书,无论如何要翻完以后才能休息,借书时心里就明白。多数夜晚都在凌晨两三点以后,有时要到凌晨四点以后,但感觉非常好。能摘抄的就摘抄,不能摘抄的就加上纸条,第二天在图书馆复印。一套大部头没有点校的线装书《左文襄公》全集,量大而内容丰富,好多史料都与我写的传主有直接关系,但当时翻检得很费劲,现在想起来都有些怯怕。慕寿祺是甘肃籍的文人,他的《甘宁青史略》对研究西北史地很有帮助,内容丰富,也是要精心翻检的。

现在想起来,真是不容易。资料大多手抄,书稿修改一遍,就要手抄一遍,不比现在用电脑,30万字的手稿光抄写就花去了很多时间。屈指数来,先后花去八年时光,不敢说读万卷书,但万里路的确是跑足了。书稿完成后,请时任中华书局总编辑的李侃先生审阅。先生不但审稿,而且不吝赐序,很受鼓舞。1994年金秋时节,《董福祥传》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,书香带来无限的喜悦,那种感觉真是难忘。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本书,饱含着艰辛与快乐,新疆戈壁滩上一往无际的空旷和遥远,陇东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山峦和丘陵;夏夜的繁星,冬日的霜痕;一摞一摞过眼的书,一沓一沓的复印稿,还有那些善良的人和难忘的事,都留下了永远地印记和美好的回忆。

[责任编辑:商凝瑶]

热图推荐

WAP版|触屏版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员工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