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到顶部

业内人士谈实体书店:是城市文化的缩影

2014-04-23 15:24 来源:山西晚报  我有话说

  “那个时候,只要和别人说我在新华书店上班,人家就会用特别崇敬的目光看你。”年近五十的霍金星是一位在太原新华书店工作了三十多年的老员工,说起1983年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,他感慨万千:“地位很高,当时都不是谁来买书的事情,而是把书卖给谁。”

  “现在的书店,成了读者选书的地方。”霍金星叹了口气:“大家在书店里挑好书,然后到网上去买便宜的。”当笼罩在书店头上的光环开始渐渐褪去,为了留住读者,实体书店也开始纷纷走上转型之路。位于太原市繁华地段的解放路,经营了30年的太原书城可以说是很多老太原人承载记忆的地方。然而从去年开始,这里逐渐向集合多种文化业态的“文化MALL”靠拢。

  所谓“文化MALL”,就是以图书经营为主,餐饮、数码、文具、旅游、百货、娱乐、收藏等相关文化业态为辅,让读者体验“一站式文化消费”的大型零售卖场。

  “以书为主线搞立体经营,是盈利的唯一选择”

  去年10月,太原书城进行了重新装修,整体风格以沉稳淡雅的民族文化风情为主:《西王母》《泰山刻石》等经典篇章用篆书直接书写在墙上,文字在色块的斑驳中时隐时现。步行梯处,墙上的两扇榆木门和下面的原木书架相映成趣,搭配错落装点的绿植,显得古朴又清新,读者们感叹环境更优雅了,心情更舒畅了。“书店定期会做装修,目的也是给读者营造一个舒适的、充满文化气息的阅读和购书氛围。”太原书城主管单位太原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笑吟介绍说。

  今年2月,太原书城将地下一层开发出来,做体验式教育培训。这里原本是书店的库房,自从书店实行“无库存管理”后,负一层就被空了出来。现在,陶艺手工室、书法绘画室、新华先行者机器人制作室等六家培训机构已经入驻这里。除了负一层,书店还在二楼引进了铁壶保健系列产品和新华茗茶,三楼引进“我家有鱼”家装木饰品等项目,四楼开设少儿启智乐园,五楼开设茶吧。“增加一些文化相关产品,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,实现二次消费。”太原书城多元营销部经理温亚军说,“目前客流量有一些增加,但还不是特别明显,市场需要一个培育的过程。”

  除此之外,去年9月,书店开辟出一片卖场,成立了山西新阅咖啡文化有限公司,与咖啡馆“咪咕的店”共同合作,成立了一个挂靠书城的咖啡厅。咖啡厅与书店以一面玻璃墙隔开,装修以“简美风”为主,搭配各种饮品、冰激凌。和普通咖啡厅不同的是,店内陈列着一排排的图书,顾客可以随意阅读,也可以购买。“我们开店的初衷是不想让大家觉得它是街边店,这个咖啡厅是和新华书店、和文化紧紧相连的。去年前半年我们在运作的时候,就感觉到咖啡文化会在太原慢慢兴起,现在我们等待的是这个文化的爆发期,我们也在准备把这个模式推广到全省。”山西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、太原新华书店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娜说。

  在增加咖啡与茶等延伸消费的同时,书店还通过开办名人讲座、签名售书、文化沙龙、书友聚会等方式尝试“沙龙式”的经营路线。“以书籍为主线进行立体经营可能是目前实体书店盈利的唯一选择。”曹笑吟表示,“前几年,前台零售额能占到利润的80%,后台如团购等占10%-20%,这一两年前台销售额逐渐下滑,必须转型才能保证利润。”

  “我们承认,现在步履艰难”

  “我们承认,现在步履艰难。”杨娜这样告诉记者。

  根据4月21日刚刚颁布的“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”显示,2013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.77本,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增幅至50.1%。互联网时代的强势袭来,让更多的人,尤其是年轻人,开始放下书本,拿起手机。

  回望过去几十年,国营书店并不是第一次遇到危机。上世纪80年代后期,随着各种民间图书批发商开始崭露头角,图书市场这块蛋糕开始被各类民营书店抢夺分食。当年新华书店旗下的坞城书院,一天的营业额都不够交当天的电费,后来被迫关闭。新华书店旗下的各类专业书店:海子边的工具书店、钟楼街的少儿书店、西山的煤炭书店也都在上世纪90年代相继关门。

  当年强势抢滩图书市场的各种民营书店现在也自身难保,在强劲的市场冲击下,每年大量消亡。而作为政府出版管理部门指定的重要发行渠道,新华书店70%的利润都来源于学生教材和教辅类书籍,再加上没有租金压力以及2013年年底国家出台的书店免税政策,国营书店在这场几近残忍的图书市场争夺战中得以存活。

  如今,在太原的图书市场中,除了得一这个更接近于图书批发市场的“得一文化书城”,最大的民营书店要数尔雅书店了。

  尔雅书店也明显受到了这股浪潮的影响,一层的面积缩小到原来的一半。包括几年前开的尔雅书店二部——万象书城,也已关门歇业。说起尔雅书店,业内人士都十分感叹,说其是“少有的遵守行业规则,严谨地对待图书的典范”,每一本书都是在订货会上精挑细选出来的,而且绝对没有盗版书。但是没有政策的保护,再加上租金增加、人力成本增大、图书市场又在不断缩减,尔雅书店以自己独特的定位和经营模式顽强地生存到现在,但也远没有了当年的风光景象。

  运气更不好的是其他已经倒闭了的民营书店。当年在钟楼街红极一时的“21世纪书城”后来也被迫关闭,现在只在得一书城保留了一个门店。当年很有名的半价正版书店——“超限”,也在租金等压力下于去年夏天被迫关闭。除此之外,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民营书店有如昙花一现,不见踪影。

  在民营书店中存在着特殊的一类——小众书店。这些书店常存在于市井街巷一些安静的角落,顾客稀少,有着自己独特的受众群。同样是这场冲击,让这些本就稀少的小众书店成批退市。

  除了小众书店,还有民营专业书店,但大多也是勉强维持:电力大厦旁边小院里的电力书店,山西医科大学旁边的医药书店,虽有固定读者群支撑,但是面积也在不断缩小。而许多读者还发现,并州路上的法律书店、建筑学校旁边的建筑书店,也在省城大规模城建之后,找不见了。“和网上根本没法比!”在得一书城开了一间小门店的马先生说:“网络影响太大,你要是做零售,根本活不了。现在只有教辅书挣钱,但是和公家还没法比。”“民营书店也有做得好的,不过都在外地,山西没有。”太原新华书店有限公司综合办公室主任张晓莹说。在五一路上,离新华书店有限公司行政区不远的地方,一家民营书店正在搞大减价,“论斤卖书”四个字用红色的颜料写在廉价的黄纸上,显得有些刺眼。

  “我们努力完善网上书店做不到的方面”

  说起书店转型的原因,也是形势所逼。当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已成定局,传统实体书店便进入了集体唱“衰”的时代。以民营书店为主的各种实体书店纷纷倒闭,踪迹难寻,虽然新华书店的国有背景使其在房租、传媒宣传等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,但是他们依然感受到了国有资产在保值增值方面的压力。

  除了网上阅读和电子书对实体书店的前后夹击,传统书店还碰到了另一个强劲的对手——网上书店。2006年开始,当当网和卓越亚马逊发起价格大战,随后,京东、天猫以及苏宁易购纷纷强势进入图书市场,图书销售的既定规则开始被打破。

  在混乱的市场争夺中,网上书店打出了3折、4折的亏本低价,而实体书店尤其是民营书店却面临着房租、电费、人力成本的连番上涨。在图书这一微利行业中,实体书店所受压力可想而知。书籍的标准化特点,决定了它在网络上销售的优势:不用挑选,只要是正版的就都一样,很少存在售后问题。再加上价格低廉,送货上门,越来越多的读者更偏好于网上购书。读者侯先生说,他每周都要买书,各种书堆满了书柜书桌,但这些书都是从网上订购的,他已经很久没逛过书店了。

  “所以,我们现在就是在努力完善网上书店做不到的方面,比如文化氛围、阅读体验等等。”曹笑吟说,“当时网上书店是想依靠这个强大势头把实体书店挤垮了再提价,但是僵持了这么多年我们也没有垮。我认为,网上书店和实体书店是应该有分工的,而且也希望国家对这方面有管控,限制最低价。”

  2013年年底,财政部文件出台,规定“免征图书批发、零售环节增值税”,这让各个国营书店又松了一口气。“这是个特别好的事情,现在剩下的就是怎么落地的问题。”杨娜说,“但是靠政府输血肯定不是长久之计,自我造血才是根本出路。”对于民营书店方面,国家已经开始提出扶持民营书店计划,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山西书店受到相关惠助。

  “书店作为一个业态是不会消亡的,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喜欢纸质阅读的,而网络书店的超低价是亏本的,是不可持续的。”杨娜说,“书店可以说是城市文化的缩影,它聚集了世界的历史、变迁的写真和不同的知识体系,书店又将这份拥有近距离地奉献给人,助力人们去实现他们的梦想。” 本报记者 姚杨

[责任编辑:张晓荣]

热图推荐

WAP版|触屏版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员工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